司母戊鼎更名后母戊鼎

9 2025-08-21 13:43

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主要源于学术界对鼎内铭文释读的修正。

最初,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郭沫若等学者依据鼎内铭文,将其释读为“司母戊”,意为“祭祀母亲戊”,因此得名“司母戊鼎”,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甚至写入了教材。

然而,随着古文字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和金文中,“司”与“后”字形相似,容易混淆。在商代,“后”字有“君主”或“王后”的含义,而“母戊”则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因此,“后母戊”的释读更贴合商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意为“君主(商王)的母亲戊”,更能体现商王母亲的尊贵身份。

此外,考古发现的其他商代青铜器,如“后母辛鼎”,也为“后母戊”的释读提供了佐证。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新馆开馆之际,正式将“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以体现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不过,这一更名也引发了争议,部分学者和机构仍坚持“司母戊鼎”的旧称。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