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什么传递信息(陈可辛2018《三分钟》)
1179 2021-07-12 09:38
这个短片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且不说用手机拍出大片的技巧、影像、左右声道、人流中选景的复杂。以及喜欢细节的朋友会在意的小朋友背诵中断和妈妈试图的欲言又止。
单单从立意上来考虑。
首先设计了一个时间紧迫、环境嘈杂、经年累积的一个场景来表达爱意,重中之重是选择了背乘法口诀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很着急。相信大部分人看第一遍都会牢牢地被抓住。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背乘法口诀,大部分人都知道三分钟有多短、乘法口诀有多长。在火车站、匆匆一面,在多少个日夜日思梦想才能够相聚的三分钟里,孩子选择了背诵乘法口诀给妈妈听。当然,这个选择可能是亲戚帮助选择的。孩子长大之后也许会后悔,可以选择别样方式。但是当时的场景是不是催人泪下、抓人心肺?没错,我第一遍看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是我,我会说什么?说:我爱你?
如果对方经常听我说我爱你,那么她可能不知道我这一遍和其他一遍的区别。如果对方很难听到我表达爱意,那么她可能不知道我这次表达背后有多深的感情,因为简简单单三个字。说出来很容易,但你很难看到他下了多大决心、经过了多少努力。因为从技术上讲,这仅仅是三个字。并且能简单说出我爱你,也就能简单说出我不爱你。
我当时在想,难道妈妈就是来听乘法口诀的吗?当然不是。谁愿意生个孩子就是为了看到孩子掌握了一门技术?稍微扯远一点。很多人说的信命,其实他们不理解他们说的命和别人理解的命有很多种不同。有的人理解为信念、有的人理解为使命、有的人理解为欠债、有的人理解为概率、有的人理解为能看不能得到、有的人理解为不该曾经拥有、有的人理解为不会选中自己、有的人理解为走过去回过头可以理解的逻辑或者事件。中国神话中早有讽刺,投胎一说。就是最大的命运选择。那么你的孩子是你塑造的孩子,还是你被自己的孩子选中了借壳上世?什么叫生而平等。按照继承的观点,不可能是平等的。那么公平也就只能是策略平衡。
扯回来,我当时在想,如果是我,如果是别人,那么谁表达爱意的方法更好?现在想来,果然陈可辛的方法是最具大众化讨论基础的。每个人都能看懂、都能理解,信息传达的最清楚没有歧义。怎么理解,那是受理方的问题。对于表达者,已经完成了爱意传达的任务。至于功过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作为艺术宣传,这3分钟,无疑是最大化的。虽然你看的扎耳挠腮,虽然你不屑看不起这些蝼蚁干出来的事一般的琐碎。但是你不得不佩服。这真的是文化理念给人最冲击的一幕。
当然,每个人心中有每个人的答案,那叫生活。能够选出你自己能够表达出通过很多日夜努力才能表达出来的方法。让对方看到你的努力并不是简简单单三个字。那就是你的私人订制。而大众都能够共情的方法就称之为艺术。但是可笑的是千万不要效仿。因为随大流办出来的事叫做应付。你不会喜欢一个应付你的人说我爱你。除非,你也是一个对生活很失望,没有追求,仅仅活下去想等待别人施舍给你惊喜,或者仅仅是看看就好的过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