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张雪峰2025年各大平台被禁止关注的底层逻辑

5 2025-11-16 09:00

张雪峰2025年在各大平台被禁止关注的底层逻辑,主要源于其长期以来的极端功利化教育言论触碰了监管红线,引发了教育价值观的系统性风险,从而成为“清朗行动”重点整治的对象。具体逻辑链条如下:

一、言论极端化:从“敢说”到“胡说”

张雪峰以“敢说真话”走红,但其言论逐渐走向极端化,典型例子包括:
  • “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
  • “孩子要报新闻学,我一定把他打晕”
  • **“若祖国统一战争打响,我个人捐5000万”**等。
这些言论虽吸引流量,但被指煽动学科对立、制造教育焦虑、消费爱国情绪,逐步滑向敏感边界

二、官方定性:扭曲教育价值观

2025年9月29日,多家官媒罕见集体下场痛批张雪峰:
  • 南方网称其言论“扭曲教育价值观”;
  • 《中国科学报》指出其“削弱学生个性探索与理想建立”;
  • 被视为“清朗行动”对贩卖教育焦虑的精准打击
这标志着张雪峰不再是“有争议的网红”,而是被官方定性为影响教育生态的负面变量

三、平台同步行动:从内容治理到账号管控

9月24日,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同步禁止其主账号被关注,理由统一为“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
。这种多平台一致性行动,表明不是单一平台判罚,而是更高层级的监管协调结果

四、商业矩阵未倒:封“人”不封“业”

值得注意的是,张雪峰旗下如“张雪峰讲升学规划”等矩阵账号仍在正常运营,直播卖课未停
。这说明监管层面精准打击其个人IP影响力,但未对其商业体系进行全面清算,也反映出治理的分层策略

五、底层逻辑总结:教育焦虑的“系统性风险”

张雪峰被封的本质逻辑,不是某一句“说错话”,而是其长期构建的“教育=就业工具”的极端功利主义叙事,已对国家教育导向、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构成系统性干扰。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这种短视、功利、情绪化的内容生态,必须被纠偏。

六、复出后的“改口”:求生欲下的策略调整

10月22日解禁后,张雪峰首次发声改口称“文科专业大有可为”,并选择小号低调复播,反复强调“不卖货,怕上热搜
。这被普遍解读为监管压力下的“求生式”修正,但其底层逻辑未变,仍是以流量为导向的内容策略

✅ 总结一句话:

张雪峰被封,不是因为他“说真话”,而是因为他把教育说成了“唯一的功利”,把国家说成了“唯一的战场”,把青年说成了“唯一的工具”。
当教育焦虑被算法放大成社会情绪,监管就必须出手“降温”。

全部评论

·